[按]本“異物志介紹”來源於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5%BC%82%E7%89%A9%E5%BF%97%E3%80%8B
經比對﹐其主要內容及全部注釋均與王晶波〈漢唐間已佚《異物志》考述 〉一文相同﹐應為同一作者的產品。因該介紹已轉成繁體字﹐故在本網就採用之﹐讀者可以將兩文自行比對。

《異物志》簡介
《異物志》是漢唐間一類專門記載周邊地區及國家新異物産的典籍。它産生于漢末,繁盛于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消亡。據筆者考察,見于史志著錄和他書徵引的《異物志》,共有二十二種之多。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後人輯本也只是有限的幾種。

《異物志》說明
《異物志》是漢唐時期一類特殊的典籍,主要記載當時周邊地區及國家的物産風俗,內容涉及自然環境、資源物産、社會生産、歷史傳說、風俗文化等許多方面。據筆者考證,從漢到唐,至少有二十二種以上以《異物志》命名的著作出現。《異物志》隨著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及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擴大而産生,並隨這一過程的加深而繁榮,也同樣因此而衰變消亡。這類著作初現于漢末,繁盛于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變,宋以後退出歷史舞臺。它的産生和消亡,與該時期中華文明圈的內外交融拓展密切相關,從一個角度反映著該時期人們的世界認識水平和思想狀況。宋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這類著作不再出現,原有各種也漸漸亡佚流散。一種歷時久遠、影響不小的文化現象就這樣被歷史的塵沙所掩埋,以致後來的人對它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只是在歷史地理學和小說史的研究中,偶爾才能看到一點它的踪跡。它的種類、它的存佚情况、它的內容、它與其他文化現象的關係以及它作爲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完整歷史意義,從未得到過認真的對待。人們目前所能看到的,也僅有清人有限的幾種輯本和今人的些許鈎沈之作[1]。

《異物志》―不同版本的流傳

1﹑楊孚《異物志》
  東漢楊孚撰。一卷。《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楊孚,字孝元,或作孝先,廣州南海人。漢末曾爲議郎。所撰《異物志》爲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異物志》。《水經注》引作楊氏《南裔異物志》。《藝文類聚》所引,或作楊孝元《交趾異物志》,或作《交州異物志》。其書主要記載交州一帶(包括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地區)的物産和民族風俗,如錦鳥、麡狼、鮫魚、桔、稻、猩猩、孔雀,以及狼□(月+荒)之民等。《藝文類聚》卷83所引云:“狼□(月+荒)之民與漢人交關,常夜爲市,以鼻齅金,知其好惡。”佚文以散文爲主,間有四言韵語。如《水經注》卷37引楊氏《南裔異物志》:“髯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駁犖,其文錦章。食豕吞鹿,腴成養創。賓享嘉宴,是豆是觴。”《初學記》、《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後漢書注》、《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海錄碎事》、《事類賦注》等書均有佚文。今有清曾釗輯本,收佚文近百條。曾氏認爲,《異物志》一類典籍乃楊孚首創,故只有楊孚可專其名,群書所引,凡不稱人名,只稱《異物志》者,皆當爲楊氏書文。[2]所以他將很多非楊孚《異物志》的佚文都收入書中,僅筆者考知,就有《南州異物志》、陳祈暢《異物志》、《鬱林異物志》的佚文混雜其中。此外,也有漏收的現象,如《北堂書鈔》中的數條佚文就未收入。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亦收此書佚文。

2﹑朱應《扶南異物志》
  三國吳朱應撰。一卷。《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朱應,三國吳時爲宣化從事,與中郎將康泰奉命“南宣國化”[3],出使了扶南、林邑及南洋諸國,回來後寫了《扶南異物志》一書,叙述其經歷,介紹了扶南、林邑、西南大沙洲(今南洋群島)及天竺、大秦等國的物産與地理知識。一同出使的康泰也著有《吳時外國傳》一書,介紹其所見所聞,亦佚。朱應之書未見各類書及史注引用。向達舉《北堂書鈔》卷132“帳”條所引:“應志云:斯調國王作白珠交給帳,遣遺天竺之佛神”,疑此爲朱應書之佚文[4]。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舉《通典邊防門注》、《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宋膺《異物志》,疑宋膺即爲朱應之訛。其說有很大影響,連姚振宗、向達也不能否定它。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筆者曾對宋膺《異物志》佚文做過全面考查,宋書佚文今存六條,全記大宛、大秦、渠搜、月氏等西域各地物産,未涉海南諸國[5]。宋膺《異物志》與朱應《扶南異物志》實爲兩種不同的書,章氏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清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第二集《古海國遺書鈔》中,輯有《扶南異物志》,所收數條皆宋膺佚文。

3﹑萬震《南州異物志》
  三國吳萬震撰。一卷。《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萬震,吳時曾爲丹陽太守。向達說:“萬震事跡不見吳書,只《隋書‧經籍志》注其爲吳丹陽太守,未言孫吳何時。今按孫吳黃武、黃初時屢耀兵海外,比之明代,約同成祖永樂之時。又丹陽太守在黃武初爲呂範,至嘉禾三年諸葛恪爲丹陽太守。自呂範至諸葛恪中間相隔十餘年,未聞他人繼範爲丹陽太守。疑萬震之爲丹陽太守,即在呂範之後﹑諸葛恪之前,正當海外征伐甚盛之際。震在丹陽,接近國都,見聞較近,故有《南州異物志》之作,以志殊方異物。雖以異物名書,所述多海南諸國方物風俗,無異一地理書也。”[6]萬震所記,並不限于海南諸國,于西方大秦等國亦多有涉及。書中所記如烏滸、扶南、斯調、林陽、典遜、無論、師漢、扈利、察牢、類人等國的地理風俗物産,多爲前代史書所闕,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太平御覽》卷790引《南州異物志》云:“姑奴去歌營可八千里,民人萬餘戶,皆乘四轅車,駕二馬或四馬。四會所集也。舶船常有百餘艘,市會萬人,晝夜作市,船皆鳴鼓吹角,人民衣被中國。”現存佚文多爲散文,也有一些四言韵文。這種情况有兩種可能,一是散文爲正文,韵文則爲贊語;另一種可能是韵文爲正文,散文則是中間的夾注。如《太平御覽》卷788引“類人”條正文爲韵文,中間以散文夾注。《藝文類聚》卷84寶玉部貝類引《南州異物志》云:“交趾北南海中有大文貝,質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瑩而光色煥燦。”《太平御覽》卷807珍寶部貝類亦引《南州異物志》,云:“乃有大貝,奇姿難儔(注:大貝,文貝也,交趾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質紫飾,文若羅珠。不磨不瑩,彩輝光浮。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散文與韵文所記內容一致,描述比喻也都類似,只是文體不同。這樣的情况在其他《異物志》中也有不少。大約同一時代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當時通行的記述方式。今存的《南州異物志》佚文,多見于《齊民要術》、《初學記》、《北堂書鈔》、《史記正義》、《一切經音義》、《法苑珠林》、《太平御覽》、《事類賦注》等書。清陳運溶輯出佚文六十餘條。劉緯毅書亦收。

4﹑沈瑩《臨海水土異物志》
  三國吳沈瑩撰。一卷。《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隋志》等皆作《臨海水土異物志》,《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作《臨海異物志》。《後漢書注》引有沈瑩《臨海異物志》,又引《臨海水土志》,疑二者爲一書。沈瑩,三國吳亦爲丹陽太守,晉軍破吳時爲晉將王渾所斬[7]。沈瑩爲丹陽太守的時間較萬震要晚。從《臨海水土異物志》現存的佚文看,書中所記多爲南部沿海地區物産風俗,像魚類、鳥類、樹木等動植物。《太平御覽》卷939鱗介部引《臨海異物志》云:“牛魚,形如犢子,毛色青黃,好眠臥。人臨上,及覺,聲如大牛,聞一里。”又云:“鹿魚,長二尺餘,頭上有角,腹下有脚如人足。”《藝文類聚》卷92鳥部引《臨海異物志》:“□(氵+鷄)鶒,水鳥,毛有五色,食短狐。其在溪中,無毒氣。”《齊民要術》、《初學記》、《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後漢書注》、《太平御覽》、《事類賦注》、《海錄碎事》等書引有佚文。又,《御覽》卷946蟲部引沈瑩《臨海異物志》云:“晉安南吳嶼山吳公千萬積聚,或云,長丈餘者以作脯,味似大蝦。”按晉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置,治所在今福建福州;晉安縣,三國吳置東安縣,晉改爲晉安,治所在今福建泉州附近。所以,吳並未有晉安之名,而沈瑩也未入晉,其文中不應有“晉安”一詞出現,有可能爲後人抄寫時改動。今有輯本四種:明陶宗儀所輯,收在《說郛》中;清王仁俊所輯,收在《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中;民國楊恩所輯,收在《台州叢書後集》中;劉緯毅書亦收。

5﹑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
  三國吳薛瑩撰。史志未載,卷目不詳。薛瑩,薛綜之子,三國吳爲選曹尚書,光祿勳,入晉後拜散騎常侍。其事見《三國志‧吳書‧薛綜傳》。薛綜曾官合浦、交趾等地太守,薛瑩隨父常居嶺南,對南方各地的物産風俗都相當熟悉,故有此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索隱》引作《荊揚巳物志》,引云:“(楊梅)其實外肉著核,熟時正赤,味甘酸。”《文選‧吳都賦注》引《荊揚巴南異物志》云:“餘甘如梅李,核有刺,初食之味苦,後口中更甜。高涼建安皆有之。”張澍在其所輯《涼州異物志》之《序》中說:“《一切經音義》引薛珝《異物志》,《隋志》作薛翊。”按薛珝,薛綜長子,薛瑩之兄,史書未載其有《異物志》之作[8]。亦未見《一切經音義》引其《異物志》,《隋書‧經籍志》亦無。不知張氏何據。

6﹑譙周《異物志》
  三國蜀譙周撰。不見史志著錄,卷目不詳。已佚。譙周,字允南,魏晉之際的著名學者。三國蜀爲光祿大夫;入晉,拜騎都尉。著述甚豐,據《三國志‧蜀書‧譙周傳》云:“凡所著述,撰寫《法訓》、《五經論》、《古史考》之屬百餘篇。”這些著作,包括《異物志》在內,已全部散佚。其所撰《異物志》,《史記集解》引作《巴蜀異物志》,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集解》引晉灼語:“《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昌絮。”此《巴蜀異物志》即當是譙周《異物志》。《文選‧蜀都賦注》引譙周《異物志》云:“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卜,其緣中又似瑇瑁,俗名曰靈。”又引云:“滇池在建寧界,有大澤水周二百余里,水乍深廣乍淺浹,似如倒池,故名滇池。”

7﹑續咸《異物志》
  晉續咸撰。十卷。已佚。續咸,上黨人,好學,師事京兆杜預。永嘉中爲東安太守。後仕劉琨,任從事中郎。又事石勒,爲理曹參軍。《晋書‧續咸傳》:“著《遠游志》、《異物志》、《汲冢古文釋》,皆十卷,行于世。”根據其傳所述生平來看,續咸一生都在北方活動,先仕西晉,西晉亡後仕劉琨,又仕石勒,未到南方去過。所著《異物志》,似當以記載北方物産爲主。其書十卷,是諸種《異物志》中卷數最多的一種,但史志未載,亦未見引用。

8﹑宋膺《異物志》
  宋膺撰。不見史志著錄,卷目無考。已佚。宋膺,事跡不詳。其《異物志》所存數條佚文分見《史記正義》、《通典注》、《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等書,皆記月氏、大宛、大秦、渠搜等國異物。如《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産于土中,候其俗萌,築墻繞之,恐爲獸所食。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擊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絕,則逐水草爲群。”《太平御覽》卷793引云:“大頭痛小頭痛山,皆在渠搜之東,疏勒之西,經之者身熱頭痛,夏不可行,行則致死,惟冬方可行,尚嘔吐。山有毒,藥氣之所爲也。冬乃枯歇,可行也。”根據佚文中的地名國名判斷,其書大約成于漢晉之際。其時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中西交流日盛,有關西方的種種異物風俗也隨衆多的商賈使節傳入中原。宋膺書中所記,像“地生羊”、“頭痛山”、“大秦金”、“月氏羊”等,在唐以前典籍中都很獨特,未見他書有相同記載。從這些佚文來看,宋膺有可能親歷西域。清人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疑宋膺爲朱應之訛,張澍疑《涼州異物志》即宋膺所撰[9],皆不確。筆者經過考證比較,已證實宋膺《異物志》非《涼州異物志》[10],亦非朱應之訛。張澍輯《涼州異物志》末附有宋膺書佚文。

9﹑《涼州異物志》
  作者無考。一卷。已佚。《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水經注》引作《涼土異物志》。佚文見《水經注》、《初學記》、《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續博物志》等書。從佚文看,所記內容並不僅限于涼州,也涉及到涼州以外的廣大地區,如大秦、高昌、羅刹、丁零等。大約成書于漢晉之際。今存佚文多爲四言韵語,如《太平御覽》卷865引:“鹽山二岳,三色爲質。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小大從意,鏤之寫物(注:赤與黑皆小,惟白大,或如篋箱,從人所爲形也)。作獸辟惡,佩之爲吉(注:或治爲鳥獸以佩之)。是曰戎鹽,可以療疾(注:四方皆用白者作散,以除頭風。以其出胡國,故言戎鹽也)。”也有散文,如《太平寰宇記》卷153引:“縣泉水,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衆渴,乏水,廣利乃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三軍賴以獲濟。”今有張澍輯本,收在《二酉堂叢書》中。

10﹑ 陳祈暢《異物志》
  陳祈暢撰。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陳祈暢,事跡無考。從其書引用情況看,大約是魏晉南北朝時人。最早引用此書的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只題《異物志》,未標作者,如卷10引《異物志》:“益智類薏苡,實長寸許,如枳梖子,味辛辣,飲酒食之佳。”此文《太平御覽》卷972果部引作陳祈暢《異物志》。現存佚文多記益智、餘甘、三廉、甘薯等南方物産。佚文既有散文,也有四言韵語,如《太平御覽》卷972果部所引:“子之樹,枝葉四布(注:枝葉滿蘇如車蓋也)。名同種異,味實甜酢(注:與作紙穀同名,而實大異也)。果而無核,裏面如素。析酒止酲,更爲遺酪。”佚文主要見于《齊民要術》、《太平御覽》等書。

11﹑曹叔雅《廬陵異物志》
  曹叔雅撰。不見史志著錄,卷目無考。已佚。曹叔雅,事跡無考。從其書引用情况看,當爲唐以前人[11] 。《初學記》引作曹叔《異物志》,《太平寰宇記》引作叔雅《廬陵異物志》,《太平御覽》作曹叔雅《異物志》。佚文多記廬陵一帶物産。如《太平御覽》卷52引:“豫章有石黃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加其上,炊足以熟。冷則灌之。雷煥以問張華,華曰:然石也。”《初學記》卷8、《太平寰宇記》卷109引:“廬陵大山之間,有山都,似人,裸身,見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長四五尺,能□(口+叢)相喚,常在幽昧中,似魑魅鬼物。”佚文見《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等書。

12﹑《南方異物志》
  作者不詳,卷目無考。已佚。根據佚文引用情况看,約成書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早引用此書的是《齊民要術》。佚文多記甘蕉、棘竹、鸚鵡等南方物産,如《齊民要術》卷10引《南方異物志》云:“棘竹有刺,長七八尺,大如瓮。”又如《初學記》卷30引《南方異物志》云:“鸚鵡有三種,青大如烏臼,一種白大如鴟,一種五色。大于青者,交州巴南盡有之,及五色,出杜薄州。凡鳥四指,三向前,一向後,此鳥兩指向後。”《齊民要術》、《初學記》、《一切經音義》、《太平御覽》等書均有引文。按此書與唐房千里《南方異物志》同名,但它早于房氏之書,應注意分別。

13﹑孫暢《異物志》
  孫暢撰。史志未載,卷目不詳。孫暢,事跡無考。其書佚文僅存一條,即《初學記》卷30所引:“鸚鵡,其毛色或蒼綠,或紫赤,喙如鴞而目深。行如鳩雀而能效人言,故足見殊貴。”
鸚鵡以南方爲多,據此知孫暢《異物志》所記有南方物産。

14﹑《南中異物志》
  作者、卷目不詳,亦不見史志著錄。已佚。《一切經音義》卷16引有一條佚文:“豫樟生七年方知。若作船,必與龍鬥。”按南中,古代泛指川黔滇一帶,也指嶺南。豫樟生于南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張守節《正義》:“按,溫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別。”

15﹑《南中八郡異物志》
  作者、卷目不詳,史志亦未著錄。已佚。《太平御覽》卷924引有一條佚文:“翠大于燕,腹背純赤。民捕食之,不知貴其毛羽也。”《後漢書注》、《太平御覽》又引有《南中八郡志》,如《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注》引《南中八郡志》雲:“貊大如驢,狀頗似熊,多力,食鐵,所觸無不拉。”又引云:“邛河縱廣岸二十里,深百餘丈。多大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狀。”所記亦皆南方物産。古人引書,常常省稱,此《南中八郡志》很有可能是《南中八郡異物志》的省稱。

16﹑《鬱林異物志》
  作者、卷目不詳,史志亦未著錄。已佚。現存佚文兩條。《太平御覽》卷900引:“周留,牛,毛青大腹,銳頭青尾,狀似大猪。”《初學記》卷29引作《異物志》,牛作水牛,其餘相同。亦未標作者姓名。《事類賦注》卷22引:“周留者何,其實水牛。蒼毛豕身,角若擔矛。衛護其犢,與虎爲仇。”兩條佚文同記一物,但文體却一韵一散,與前述《南州異物志》的情况相仿。

17﹑《廣州異物志》
      作者、卷目不詳,史志未見著錄,已佚。《太平御覽》卷938鱗介部有佚文一條:“鰐魚長者二丈餘,有四足,喙長七尺,齒甚利。虎及鹿渡水,鰐擊之,皆斷喙去齒,旬日更生。”

18﹑郭氏《異物志》
  作者、卷目不詳,史志未見著錄。已佚。《太平廣記》卷210引有一條佚文:“後漢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郡人,高才過人,性聰,明天象,善書。累拜侍中,出爲河間王相,年六十二。昔建州滿城縣山有獸名駭神,豕身人首,狀貌醜惡,百鬼惡之。好出水邊石上。平子往寫之,獸入水中不出。或云,此獸畏寫之,故不出。遂去紙筆,獸果出。平子拱手不動,潛以足指畫之。今號巴獸潭。”此條所記在內容上與前面各種《異物志》已有不同,不是如實記述物産風俗,而是記述有關人物的奇聞佚事;記述的態度也有了變化。這是《異物志》逐漸由地理博物雜記向志怪小說轉變的一個標志。

19﹑沈如筠《異物志》
  唐沈如筠撰。《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子部小說類著錄,作三卷;《宋史‧藝文志》作二卷。已佚。沈如筠,初唐句容(今屬江西)人,曾爲橫陽主簿。有詩名。據其《寄天臺司馬道士》詩,知爲玄宗時人。其書入子部小說類,可推知其所記當是異事異聞,與早期《異物志》專記物産風俗不同。佚文未見引用。程毅中《古小說簡目》說《太平廣記》中引有沈書佚文,或作《異物志》。然查《廣記》,幷無沈書佚文,《太平廣記》共引《異物志》文六條,這些佚文或爲《南州異物志》文,或爲宋膺《異物志》,或記大曆時事,皆非沈氏之文。另,《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云《海錄碎事》所引《異物志》爲沈氏書文,經查,《海錄碎事》共引《異物志》四條,卷22下引“桔官”條與卷15引“狼民金”條,《初學記》引作楊孚《異物志》;卷22上“木客鳥”條、“山都”條皆記廬陵事,似當作曹叔雅《異物志》文;同卷引作《異物志》的“牛魚”條,實出《博物志》卷三。如此,則《海錄碎事》並無沈如筠《異物志》文。

20﹑孟琯《嶺南異物志》
  唐孟琯撰。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崇文總目》入子部小說類。已佚。孟琯,唐郴州人,元和進士。《太平御覽》引有《嶺南異物志》文十數條,未著作者姓名,當是孟氏書文。《太平廣記》亦引作《異物志》。佚文所記,皆蝦、蟹、梅等南方物産。多誇飾之詞,類于小說。如《太平廣記》卷977菜茹部引:“南土無霜雪,生物不復雕枯。種茄子十年不死。生子攀緣摘之。樹高至二丈。”卷980又引:“唐孟琯嘗于嶺表買芥菜,置壁下忘食,數日,皆生四足,有首尾,能行走,大如螗螂,但腰身細長。”《事類賦注》卷29引:“南方大魚,聲爲雷,氣爲風,涎沫爲霧。”《太平御覽》、《太平廣記》、《事類賦注》等書存有佚文。

21﹑房千里《南方異物志》
      唐房千里撰。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崇文總目》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房千里,河南人,大和進士,曾爲端州別駕、高州刺史。按《太平御覽》引有《南方異物志》佚文數條,皆記鸚鵡、玳瑁等物,與《初學記》、《一切經音義》所引相同。房千里爲大和進士,其文不當載《初學記》和《一切經音義》等書,則《太平御覽》所引,當爲前述無名氏《南方異物志》佚文,而非房氏佚文。《本草綱目》卷34轉引掌禹錫《嘉補注本草》引《南方異物志》“熏陸”條,其文與《太平御覽》卷982引《南州異物志》文略同,亦非《南方異物志》文。從史志著錄來看,《南方異物志》出入史、子兩部,說明它的內容兼具地理雜記與小說的特點,既可看作地理雜記,又可看作小說,起碼不是嚴肅的地理雜記,大約與孟琯《嶺南異物志》相類。房
氏佚文目前尚未見到。

22﹑《嶺表異物志》
  作者不詳。一卷。《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已佚。就其著錄情况看,成書于宋的可能性較大,但也不能排除爲唐人所作的可能。從書名來看,內容當以記載嶺南物産風俗爲主。其書佚文尚未發現。

  以上是對漢唐間已佚二十二種《異物志》的大概情况所作的一些初步考述,各書作者、成書年代、卷目、著錄情况、主要內容、體例,以及佚文引錄情况基本如上。由于材料零碎不全,在先後順序的編排上,只能依據作者年代﹐及引用、著錄的時間推斷,大略按時代先後
排列。

《異物志》―注釋
   
[1]清人張澍、曾釗、陳運溶等曾輯個別《異物志》佚文。今人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收錄了
     十二種《異物志》佚文,是迄今輯錄《異物志》佚文最多者。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2]曾釗輯、楊孚:《異物志》之《跋》。《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
[3]事見《南史‧夷貊列傳》。中華書局,1975年。
[4] [6]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古地理書叙錄》。三聯書店,
    1987年。
[5] [10]拙文〈《凉州異物志》佚文考辨〉。《西北師大學報》1993,(4)。
[7] [8]沈瑩、薛翊事見《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及裴注。中華書局,1963年。
[9]張澍輯:《涼州異物志序》。《二酉堂叢書》清道光元年刊。
[1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參考文獻中列有《廬陵異物志》,云:“佚名,
    宋。”誤以《廬陵異物志》爲宋人所作。科學出版社,1975年。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諸家異物志”﹑“中外交流古志”輯佚索引 _
附三﹕近人部分輯佚成果及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