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志源遠流長,涵廣事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概括爲:濫觴于兩漢,興起于六朝,發展于隋唐,完備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但于宋代推行雕板印刷之前,包括地方志書的漢唐文獻典籍,僅憑手寫傳鈔,故社會流傳受到極大限制。至于宮內所藏孤本秘笈,在歷代社會動亂中,屢遭浩劫,毀失情况亦亟嚴重。隋代牛弘曾列舉古籍“五厄”:一爲秦皇之焚書,二爲王莽之燔宮,三爲董卓之禍亂,四爲劉(淵)石(勒)之陷洛,五爲蕭繹之毀書。南宋胡應麟則歷數周隋以來復有“五厄”,大業、天寶、廣明、靖康、紹定,通前爲之“十厄”矣!以故,早在南宋時鄭樵即惋嘆“自漢以來,書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至于地方志書,因當時鈔本既少,亡佚尤爲慘重,留傳至今者,僅千分之四五耳﹐實爲我國文化史上一大遺憾。
      不幸中值得慶幸的是,六朝唐人史注、唐宋類書、地理志以及文集筆記等,多徵引漢唐方志的一些記述。由此引發後代有識之士,對其進行輯佚﹐堪爲“零圭碎璧,彌足珍貴”。
      元末明初陶宗儀,博覽古學,著述等身。其《說郛》採摭古籍六百餘種,其中漢唐方志即達四十二種。此爲輯佚方志之嚆矢。清代輯佚之學大興,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地理志及方志二百四十九種﹐惜付梓時僅存七十種,其中方志十七種。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收輯漢唐方志二十九種,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收輯宋前方志五十五種。此外,張澍及魯迅亦輯秦隴、會稽古志十六種。以上諸家從古籍中悉心鈎沈,使人們得以窺見漢唐方志端倪,功不可沒。但限于當時歷史條件,諸如秘藏館閣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以及罕見的宋元方志、均無從獲見。即如《齊民要術》、《政和本草》等子書,亦未能利用﹐致使輯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遺漏。上述輯佚除卻重複,共輯方志近九十種,約六萬餘字。
      七十年代後期,我國撥亂反正後,百廢待興。爲使漢唐方志佚文得以較完整地集中展現出來,我于整理古籍之餘,著意對此進行輯錄。以後雖致力新編《山西通志》的編纂,此項工作亦未中輟。十餘年來,從四十餘種、六千餘卷類書、地志、史書、子書中,共輯出漢唐方志四百四十種,約四十萬字。內容涉及今陝西、甘肅、寧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等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五百餘縣的地理沿革和自然、社會狀况。
上述其中不乏重要和珍稀的歷史資料。如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志》“夷洲”條,以四百二十餘字,詳記臺灣的地形、氣候、土壤、植被、農業、漁業、民俗、風情,是我國關于臺灣地理的最早記述﹔有力證實早在一千八百年前,臺灣即是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宋雷次宗《豫章記》中關于東漢建立廬陵郡、鄱陽郡及上蔡、永修等六縣的記載,《後漢書‧郡國志》及《元和郡縣志》均失載,對理清今江西省及其有關縣的建置沿革至關重要。
      在生産、科技方面,南朝鄭緝之《永嘉記》“養蠶”條,除寫蠶的品種、特徵、生長習性外,並介紹飼養經驗及病害防治,反映我國古代養蠶業之發展水平。再如東漢楊孚《臨海水土記》載錄臨海地區魚類四十餘種,並介紹其不同生態特性,說明當時利用海洋資源已具相當水平。又如南朝宋《豫章記》“豐城縣”條關于煤炭的記載,係我國長江流域最早的煤炭紀實,亦爲煤炭史的重要一頁。
      至于西漢辛氏《三秦記》“沙角山”條關于沙漠地帶鳴沙現象的描述,是世界上鳴沙現象最早的科學紀實,已引起地理學界的重視。三國吳顧啓期《婁地記》關于太湖洞庭山溶洞的生動寫真,南朝宋段國《沙州記》揭示的雀鼠同穴與沈懷遠《南越志》記載的蛣蟹共生現象,山謙之《南徐州記》關于南沙縣海岸堆積地形變化的實錄,均係我國古代地理學之重要資料。
      此外,漢唐方志中尚載許多立德、立功、立言之歷史人物,其嘉言懿行,或軼聞趣事,對瞭解古代精神文明亦有裨益。僅舉以上幾例,已可窺視向被譽爲“一方全史”之地方志的一斑。現將散存古籍中的漢唐方志佚文發掘整理出來,無疑對研究我國地理學史、手工業史、經濟史、農業史、科技史、文化史、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在當前全國普遍修纂社會主義新方志的熱潮中,該書能爲各地提供鮮爲人知的地方史料,更具有現實意義。但也應該看到,受階級和歷史的局限,其中亦羼雜封建、迷信和荒誕不經的成份,我們應以一分爲二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始能古爲今用。
      前中國地方史志協會副會長、中國地方志舊志整理工作委員會主任董一博同志,于一九八四年全國舊志整理工作會議上,曾對此項輯佚工作極爲支援。其後,一九八六年舊志整理委員會在杭州研究《中國方志大辭典》編纂方案時,仍垂詢此事。現多年宿願雖得了卻,而董老業已謝世,每念及此,感慨不勝。
      當代著名方志學家傅振倫先生,對輯佚之學向亟重視。九十高齡猶導引後學親撰序言,著實令人感動。謹表謝忱。
      在當今商品大潮中,學術著作出版之難,學人多有感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明知出版此書不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但以繁榮學術研究爲重,仍予出版。值此付梓之際,特向出版社諸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諸家異物志”﹑“中外交流古志”輯佚索引 _
附三﹕近人部分輯佚成果及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