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學者陳玉龍教授於2013年3月3日辭世
  •  

    陳玉龍﹕〈無題勝有題 未名勝有名〉

           晚唐詩人李商隱生平創作了許多得意之作,其中就有些無題。這是多麼瀟灑 ,多麼含蓄,多麼溫馨,多麼富有詩意的情調啊!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親筆題寫的“未名湖”三字石碑,赫然屹立於未名湖畔,引起人們種種遐想和無限嚮往。
          人們不禁欲問:“未名湖”一詞從何而來?據老一輩的人說,在“臨湖軒”的一次集會上,大家認為“未名”者,懸而未決也,似應正名才是。著名老校友、女詩人冰心先生認為“未名”一詞,約定俗成,大家默認,就是“未名”吧!與湖緊鄰的“臨湖軒”,小橋流水,窗明几淨,庭院深深,十分雅靜,冰心老人也同時為它取了名。多少年來,人們親切地呼喚著“未名湖”,一往情深,不時地在撼動北大人的心弦!
          筆者行年八十有三,素仰太史公壯遊名山大川。他憑其學術底蘊和遠見卓識,教育中華兒女熱愛祖國大好山河。在先賢的啟迪下,我從孩提時代起,就趁近、趁便地先後遊覽了太湖(太者,大也,大中之大也)、鄱陽湖、洞庭湖、西湖、東湖、大明湖、玄武湖、昆明湖、滇池。八大湖,一大池﹐先後給予我以美的享受。它們各領風騷,各具魅力,各逞其美,各臻其妙。盆景似的小小的未名湖則以靜以美取勝,以小以雅見長,毋庸贅言。
           說來也真湊巧!五十多年前,我從南京的玄武湖畔北上京華客居燕園,與未名湖比鄰而居,朝夕相晤,喜不自勝。我從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長於斯,學於斯,攻讀於斯,筆耕於斯,大致領略了燕園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謂情有獨鍾,緣有獨深。
           悠悠春秋六十載。我在“鴛鴦橋”旁信步,在鐘亭、島亭,南北二閣(又稱“姊妹閣”)前徘徊。喜見樓台亭閣,嵯峨崢嶸;碧波蕩漾,景色怡人;博雅水塔,直薄雲霄。湖光塔影,分外妖嬈。花神廟“吐艷揚芬,四時不絕” 。毫不誇大地說,春色無邊,春滿燕園。婀娜多姿的未名湖,山形水勢,妙契天成。感謝她的設計者神工鬼斧,巧奪天工。據識者告訴我在並世各國的名牌大學中,校園景色有燕園及其未名湖如此之美,如此敻潔,如此雅致,如此多采多姿者,實屬罕見。
          在島亭上,在參天喬木下,人們熙來攘往,或談古論今﹐或淺詠低誦,或引吭高歌。一對對情侶,攜手同遊,心心相印,在編織青春美夢,實令人艷羨。
          多少個黎明,多少個黃昏,我何止百次地在“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的鄭重評價)、我們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前頂禮膜拜,陷入沉思。神思湧,逸興飛,壯志豪邁,力求報效祖國,報效母校。塑像面對著三角形草地,居高埠,枕清流,瀕湖濱,蒼松翠柏,參天喬木,別有天地。掬誠覲拜先哲,壯吾胸懷。蔡先生在任北大校長期間,高瞻遠矚地揭櫫“囊括大典 ﹐網羅眾家﹐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十六字辦學方針 ﹐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創舉﹐是即將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的前奏曲。收效之宏﹐意義之大﹐影響之深﹐世無其儔。
          撫今追昔﹐我不禁聯想到我們北大另一位老校長馬寅初先生﹐他是蔡校長以後出色的後繼者﹐是跨世紀的老人和卓越的學者 ﹐是《新人口論》的創立者和勇敢的捍衛者。莊子說得好:“先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如果說﹐蔡元培“相容並包”的方針是真知;那麼﹐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也同樣是真知。真人與難求的真知對於人類的歷史進程是多麼可貴啊!
          人們當永遠記得﹐也永遠懷念蔡元培與“相容並包”;馬寅初與“新人口論”﹐幾乎是同義詞,可謂珠聯璧合﹐雙星並曜﹐先後媲美﹐永垂典範。
          筆者憑湖遐想:月白風清之夜﹐皓月當空,萬籟俱寂﹐未名湖就像一面偌大的明鏡﹐俯仰天地﹐吐納古今。月光如水﹐毫無纖塵﹐不由得吐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的絕妙好詞來。廣寒宮裏﹐“寂寞嫦娥舒廣袖”﹐似乎在向人們揮手致意……
          行文至此﹐筆者心潮起伏﹐萬種情懷﹐“下筆不能自休”(引自曹丕《典論論文》)。人們都知道﹐未名湖水源自玉泉山﹐汩汩而下。人工開鑿的山形水勢﹐相互依存﹐渾然天成。設計者匠心獨運﹐結合周圍的各種建築群﹐格局完整﹐造型勻稱﹐比例均衡﹐工藝精湛﹐美奐絕倫﹐是中國近代建築中傳統形式與現代功能有機結合的重要創作﹐具有很高的環境藝術價值和美育價值。
          我情不自禁地揮毫題詞讚之曰:
              吸未名之靈氣
              播上庠之文風
         謹以此聯作為拙文之結束語。
         勉之哉!北大人!
                                                                    甲申初秋蓉城張氏淑真謄正             
     載﹕川流不息 @ 2007-12-06 20:41
    http://wuliucun.ycool.com/post.2767879.html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FTI7oR-8MSoJ:wuliucun.ycool.com/post.2767879.html+%E5%8C%97%E5%A4%A7%E9%99%B3%E7%8E%89%E9%BE%8D&cd=13&hl=zh-TW&ct=clnk&gl=hk&lr=lang_en%7Clang_zh-TW

    個人簡歷﹕
    陳玉龍﹐一九二一年生於江蘇鎮江。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書畫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漢文化論綱》、《中國書法藝術》(其中《書法五感》一文深受書法界重視)、《天地有正氣》等。曾應邀赴日本、美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五國和香港、台灣等地作書法藝術交流活動﹐效果甚佳。博物館、碑林等重要場所均有收藏;書法作品曾贈送給許多國內外名流及政界顯要﹐如韓國總統金大中、池田大作等。曾為當代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撰寫書法展前言﹐並多次參加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教授所舉辦的書法博士生論文答辯會。2002年3月應邀參加北京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展。

    附﹕書法家http://shufa.art86.cn/author/1256.html
    書法家陳玉龍
                        神來揮毫, 興至賦詩——記北京大學陳玉龍教授的書法人生

            桑榆晚景,欣逢小康,安貧樂道。一管在手,萬種情懷。
                紙墨堪用,溫飽無虞,與願足矣。黃白之物,奪取五一,
                力爭無求,頤養天年,自得其樂。
                                           ——陳玉龍。
                       
          走進位於西二旗的陳玉龍老先生的書房之前,早已對他的“三苑堂”有所耳聞。先生當年在北大東語系與季羨林、金克木並稱“北大三支筆”,他畢生的研究熔歷史、文學、書法於一爐,由此自題書齋名“三苑堂”。晚年的閒餘時光,老先生自曰“紙墨堪用,溫飽無虞,於願足矣”。一支軟毫,一方硯臺,一張宣紙,是先生表達感情,表述感悟,表現藝術的最獨特的方式。
        “陳老師自己喜歡寫字,腿腳不太方便之後還是不閒著,捨不下啊,也總是指導我們寫,我現在都是他收的學生了。”師母一邊收拾桌上的筆硯,一邊樂呵呵地和我們說話。兩位老人相敬如賓,一直都互相以“老師”相稱。
          屋內,“狂飆驚落,妙趣天成”幾個書法大字厚重凝然,筆勢雄強。輪椅上,老先生精神矍鑠,謙虛地朝著我們擺擺手“沒有什麽碩果累累,只是我確實對書法很有熱情,很有感情”,一口帶著濃重鎮江口音的普通話,一臉慈祥。                   

    坎坷求學  路遇恩師
                       
         “我生也艱,我生也幸”,歲月綿長,記憶在遲暮之年卻格外清晰。
                       
          1921年,風雨飄搖的年代,先生出生在有“金陵門戶”之稱的江蘇鎮江,從小受到古城文化歷史的薰陶。五歲時,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模仿顔、柳二體,八年之間,每日書大楷和小楷各一張,臨池不輟。離開私塾後,先生進入一所私立小學,之後又考入當時赫赫有名的江蘇省立揚州中學。
        時運不濟,升入初中不久,日軍入侵粉碎了他的求學夢。先生背井離鄉,隻身負笈輾轉來到川滇大西南。在流亡期間,他曾當過學徒、練習生、雇員,爲人刻過蠟版,備嘗艱辛。
          然而“生也艱,生也幸”,在山城重慶,先生結識了武昌起義元老、民國著名教育家、書法家許學源先生,投師門下。談話間,先生屢次提及恩師許學源。他說,在重慶這段時間,對他做人和學書法的影響都是最大的。他對於含蓄書法的理解和“以學養德”的思想都深刻地受到許學源的影響。
          後來先生輾轉又到北大,在馬寅初老校長身邊工作數年,風薰雨澤,德馨相傳,學問、書法多受其教化和薰陶。在北大的幾十年,先生在歷史、文學和書法藝術上都各有建樹,集學問家、散文家和藝術家于一身,其中任何一項,都是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作爲一代碩學,50年大學執教字外的滲透和不同尋常的經歷,也爲先生獨特獨到的書風增色不少。

    人書俱老  匠心獨運

        先生八十誕辰書法展的開幕式上,著名書法理論家張同印老師說,陳老書法真正地達到了“老辣、蒼勁,人書俱老”。
          人書俱老,大筆豪情,筆下每一個字都彰顯著先生多年的功力和深厚的學養。曾經採訪過先生的馬中華說,先生的作品,乍看好像漫不經心,細細賞之,始感蒼茫老辣,筆勢雄強。
          他寫“翰逸神飛”四個字。“翰”字左右起伏,原本四平八穩的字極盡動感:“逸”字留空間於走字底和上側,疏落有致:“神”落筆一豎蒼勁有力,支撐起整個字:“飛”字起筆虛實相接,似斷非斷,收筆處反手處理,更顯力度,更有神韻,似雄鷹展翅。這四個字,後來曾經作爲禮品贈送給韓國總統金大中。
          1988年,中國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舒同舉辦首次個人書法展,其前言即是舒老和組委會請先生爲其撰寫的;1996年,已過古稀之年的先生擔任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爲北大的學生﹑社團和外籍人士講授書法美學和書法史課程,積極推進學校書畫藝術的發展;2004年,歐陽中石教授舉辦全國首屆書法博士論文答辯,聘請的答辯委員爲沈鵬、馮其庸、史樹青和先生四人;先生的書法,遒勁秀逸,別具一格,有江南才子的秀骨,頗爲人們喜愛。作品先後在日本東京、大阪、新加坡、倫敦、布魯塞爾等地展覽,是饋贈國內外名流和政要的珍貴禮品,國內重要的博物館、碑林處都有所收藏。                  
        先生說,一個書法家,除了把字寫好,還要重視書論,要讓書藝和書論結合起來,兩條腿走路,才能相得益彰。先生自己學問好,字寫得好,論書亦論得好。我國古代畫論有謝赫的“六論”,言簡意賅地說明了中國畫的美學特徵。而先生在習書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書法“五感”,即立體感、節奏感、朦朧感、空間感和時代感。                   
          先生認爲,“立體感”強調的是書法應追求結構造型的凝重感,厚實、雄渾、壯闊,血肉豐滿,此爲書法藝術的筋絡百骸:“節奏感”重在用筆氣勢,要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使書法形象既端莊又凝重,爽爽有神:“朦朧感”重在意境神韻,要深邃、幽遠、含蓄、蘊藉,神藏筆底,元氣淋:“空間感”重在書法的章法佈局,要浩淼、空靈、沖淡,濟白當黑,黑白互補,納大江廣川之勢于尺幅方絹:“時代感”強調的是求變創新,要立足傳統而不爲古人所宥,博採衆長,轉益多師。   
          兼爲散文家,先生和歷史上許多書論家一樣,用形象化的文字把一根根的線條構成的書法描繪得栩栩如生。一管在手,自有萬種情懷,書藝、書論,人書俱老。 
                    
    以學養德  德藝雙馨                   

          書法界一直流傳著先生寫過的一篇題爲《優入聖域—漢字書法藝術禮贊》的文章。文章中說,研究書法必須提高到美學高度;研究美學,必須提高到哲學高度,應當以濃厚學養領字。“以學養德”,這是當年先生的恩師許學源老先生留給先生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他幾十年來一直堅信和堅守著的信仰。                  
        陳老一直強調,學習書法初期可能更多關注技巧,要掌握一門藝術的基本語言,學習技巧是前提。但是稍微深入之後,修養即上升到了第一位。一個人如果沒有相當的文化修養,在書法上就不能上層次,如果沒有道德修養,那麽藝術再高也會遭人唾棄。                   
          在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上,先生自己無疑是書法界的典範。先生治學,以史學爲主兼及文學和書法。在史學方面,先生從事印度支那研究達半個世紀之久,主編了幾部頗有影響的論文集,在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國的歷史和文化以及中越、中柬、中老關係史研究方面成績斐然,是我國著名的印支史專家。在文學上,先生早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展現了他的才華。他的文章清新婉麗,給人以美的享受。《天地有正氣》散文集收入北大百年校慶“未名文叢”第一輯。也正是對史學和文學的偏好,爲先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修養,筆下每一個字都融入了傳統的積澱和對歷史、藝術的深刻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生淡泊、謙和,如其自身所言,以學養德,深厚的“涵養”和道德修養通過筆端流泄於世。先生至謙,淡名利,對學生提攜獎掖,關懷備至,他無門派之間,後學者無論是否是他的學生,凡有所求,他都積極回應;有問題者,不惜費時費力,予以解答;求爲其書寫序者,他欣然命筆。                   
         “人書俱老”,八六高齡的先生去年右腿骨折之後確實愈加老矣,但早起讀書寫字的習慣一直沒變。而提筆寫字的時候,先生鋪紙研墨,精神抖擻,絲毫看不出老叟的神態。
                       
          兩個多小時的採訪即將結束,先生欣然提筆,爲我們寫下了“神來揮毫,興至賦詩”八個字,讓我們有幸一睹先生揮毫潑墨的神韻。    
         “書如蛟龍,品如璞玉”,爲書爲人,先生德藝雙馨:“神來揮毫,興致賦詩”,一支軟毫,一方硯臺,一張宣紙,先生說,自己頤養天年,自得其樂。事實上,已過耋耄之年的先生仍活躍在書法藝術的領域裏,身體力行地努力培養新人,不時地到全國各地傳授和弘揚書藝。“他閒不下來,他喜歡,還能做些事情,還能寫寫字,他高興。”老伴張老師理了理坐在輪椅上的先生的衣角,輕輕地說。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
                                                                      新增文章_學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