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楠,字梓良,筆名有施平、南遷、史耀南等。一九一二年出生于上海,幼年喪父,早失怙恃,自學成材,聰穎過人。十五歲就讀于上海南洋中學。一九二九年入上海暨南大學攻讀,並任南洋文化事業部英文翻譯。一九三三年任暨南大學理學院院長助理。一九三五年與黃素封合譯《十七世紀南洋群島航海記兩種》﹐爲他從事譯者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從事南洋研究的開始。一九三五年一月,出任上海振華油漆製造廠的海外代表,隻身南來新加坡僑居七年。住在中巴魯(也是南洋學會臨時地址)﹐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侵佔新加坡前攜妻帶女燕燕和婷婷離新經緬甸回返重慶。
      一九三九年,他年二十七,在新加坡《星洲日報》社〈星洲十年〉任編委主任及該報出版部主任編輯;並主持編輯〈南洋文化〉﹑〈南洋經濟〉等副刊。一九四零年三月十七日﹐他與劉士木、張禮千、許雲樵、關楚璞、韓槐準、郁達夫假新加坡南天酒樓﹐成立“中國南洋學會”並被推選爲常務理事。同年,《南洋學報》創刊號出版,主編爲許雲樵(主編第一至十八卷)。一九五八年才改名爲“南洋學會” ﹐至一九九九年,南洋學會已出版《南洋學報》共五十三卷,“南洋學會叢書”四十種﹐成爲海外華人學術團體中重要的學會。
      姚教授于一九四二年初抵重慶,任職於南洋研究所,繼續從事南洋研究工作,苦心鑽研,成績斐然。一九四五年,膺任前國立東方語專校長,時年僅三十三歲,榮膺重任,士林欽服。他出任校長後,十分重視東南亞研究,不久成立東南亞研究室,由張禮千教授主持﹐培養了不少東方語文翻譯人才和研究東南亞問題專家。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後,受聘華東革大外文專修學校東南亞語系主任。一九五七年受到“反右鬥爭”與一九六六年受“文化大革命”兩件事件衝擊,直到一九七九年底才平反昭雪。
      姚教授在一九八零以後,在學術上非常活躍,擔任過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教授或研究員,並兼任上海華僑歷史學會會長,中外關係史學會﹑海外交通史學會等顧問。一九九零年以後,他雖年入耄耋,病魔纏身,仍以驚人的毅力,筆耕不輟,鍥而不捨,出版了十五種譯著。即使病重期間,他還完成和出版了最後一部遺著《南天餘墨》。姚教授在自序中說:“南天”有南方之意,而新加坡南洋學會即在一九四零年成立於其地的南天酒樓。他爲發起人,故以“南天”作爲紀念。“餘墨”可作寫作的尾聲解。
      姚教授從事南洋研究長達六十年,著作等身,譯作亦多,所編著及譯作約三十部。而先後在《南洋學報》﹑《星洲日報》﹑《大公報》﹑《新中華》﹑《廣西日報》﹑《文史雜誌》﹑《東方雜誌》等報刊上的論文和短文雜記有百多篇。他除了在學術研究園地努力耕耘外,也極力獎掖後進,培育英才,桃李遍天下。
      姚教授于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四歲。他畢生勤研僑史,心繫南洋﹐是我國東南亞研究學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當代東南亞研究的一代宗師。
(一)    編譯著作
十七世紀南洋群島航海記兩種(與黃素封合譯)  上海 : 商務印書館, 1935 
星洲十年(與關楚璞﹑郁達夫﹑許雲樵等合編)  新加坡 : 星洲日報社,1940
馬來亞華僑史綱要  臺北 : 商務印書館,1943
檳榔嶼志略(與張禮千合著)  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47 (2版) 
古代南洋史地叢考(與許鈺合著)  香港 :商務印書館,1958 
中南半島華僑史綱要  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46 
戰後南洋經濟問題  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45 
馬來亞華僑經濟概況  南京 : 南洋經濟協進會,1946 
緬甸史(姚楠譯注)  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47-48 
馬來亞史(姚楠譯)  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57 
華僑經營臺灣史料  新加坡 : 南洋書局,1948 
中東史(姚楠譯)  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80 
東印度航海記  北京 : 中華書局,1982 
星雲椰雨集  新加坡 : 新加坡新聞與出版公司,1984 
戰後東南亞史(與陳炎等合譯)  上海 : 譯文出版社,1985 
熱帶獵奇(與錢江合譯)  北京 : 海洋出版社,1987 
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姚楠編譯)  北京 :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中葡早期通商史(張天澤著;姚楠,錢江合譯)  香港 : 中華書局,1988 
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王賡武著;姚楠編譯)  香港 : 中華書局,1988 
東南亞歷史發展(與馬寧合譯)  香港 : 中華書局,1988
新金山 :澳大利亞華人史(楊進發著;姚楠,陳立貴合譯)  上海 : 譯文出版社,1988 
七海揚帆(與陳佳榮,丘進合著)  香港 : 中華書局,1990
歷史的功能(王賡武著;姚楠編譯)  香港 : 中華書局,1990 
中外關係史譯叢(姚楠主編)  上海 : 譯文出版社,1984-1991 
海島逸志校注(與吳琅璇合注) 香港 : 學津書店,1992 
東南亞歷史詞典(姚楠主編) 上海 : 辭書出版社,1995 
南天餘墨  瀋陽 : 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 
(二)有關姚楠生平與著作
華僑﹑華人問題學術討論暨姚楠教授從事東南亞研究六十周年紀念專輯 上海 : 上海市華僑
      歷史學會,1989 
南洋學報第五十一卷 新加坡 : 南洋學會,1997 

[國立新加坡大學‧海外華人研究]
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yn.html

 

                                        南洋學會成立60周年 
                                                                                   ● 區如柏
 

   新加坡華文源流的學術研究,半個世紀前有過一段輝煌,這跟南洋學會的辛勤播種耕耘分不開,跟一群文化學術界的精英分子孜孜不倦的鑽研分不開,這當中有郁達夫、姚楠、張禮千、許雲樵、王賡武、鄭子瑜等人的功勞。
   今年是南洋學會成立60周年,該會舉辦一系列的活動慶祝進入61歲,活動包括1月份舉辦北京大學陳玉龍教授書法展;7月份“新馬泰華人與社會變遷”座談會;8月份《中國名家書法選集》發佈會及展覽;9月份與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在北京聯合主辦“面向21世紀的東南亞”國際會議;12月份舉行聯歡宴會。
  南洋學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學術團體,成立於1940年,以南洋(即東南亞)課題爲研究對象,它的成立與新加坡華文報業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雖然早在19世紀新馬已經有華文報章的出版,如1881年創刊的《叻報》,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南洋商報》與《星洲日報》。《南洋》創刊於1923年9月6日,《星洲》創刊於1929年1月15日,這兩家報章財雄勢大,互相競爭,競相從中國和香港聘請著名的報人和文人來主持筆政或擔任要職。

■《星洲十年》是催化劑
  《星洲日報》請來了著名報人關楚璞爲主筆,郁達夫編《晨星》和《繁星》,張禮千和許雲樵編史地版和經濟版。1939年爲了紀念《星洲日報》創刊10周年而決定出版《星洲十年》,介紹新馬各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及歷史等,作爲南洋研究的參考資料。《星洲十年》由關楚璞任主編,編輯委員包括郁達夫、姚楠、鍾介民、張禮千、許雲樵、張匡人和李葆貞。姚楠是接受《星洲日報》聘請,當《星洲十年》的執行編輯。
  《星洲十年》出版後,這批對南洋文化有研究興趣的文人學者在南天酒樓聚會,發起組織“中國南洋學會”,推選姚楠爲常務理事(主要負責人),劉士木(檳城)、李長傅(上海)、關楚璞、郁達夫、張禮千及許雲樵爲理事,這些人都已經作古了。創會初期會員19人,其中9人住在新加坡,曼谷3人,馬來亞半島3人、印尼2人,上海及香港各1人。會員包括南洋研究的著名學者朱傑勤與陳育崧、考古學家韓槐準、曾任南洋大學商學院院長的傅文楷以及中正中學英文教師劉強博士。成立初期學會會所設在中巴魯姚楠的住宅。
■ 全面研究南洋問題
  南洋學會的成員當中,多數是精通雙語,甚至是精通多種語文的知識份子,在1940年6月出版的《南洋學報》第一卷第一輯發刊旨趣開宗明義地說:“推動一切與南洋、與華僑有關係的學術和問題,整理一切舊的研究資料以便後人參考。宣揚華人文化,仿《通報》(荷文)、《亞洲報》(法文)以及《皇家亞洲學會學報》(英文)期刊。”
  學會成立不久,出版了《南洋學報》第一卷第一輯及第二輯,那時候日本侵華戰爭越來越激烈,接著南侵馬來半島及印支半島,姚楠與張禮千於1941年離開新加坡回返中國。郁達夫逃亡印尼,而關楚璞早在1940年7月與《星洲日報》的聘約屆滿而離開。
■ 許雲樵冒險保文物
  日本佔領時期,許雲樵留在新加坡,他冒著生命的危險保存了戰前南洋學會出版的學報、叢書以及許多珍貴的書刊。回返中國的姚楠與張禮千,繼續推動南洋研究的工作,他們在重慶出版了9部南洋研究的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姚楠與張禮千回中國時先到昆明,在昆明東方語言學校執教,接著張禮千到重慶任職於僑務委員會,後來出任南洋研究所研究員兼學術秘書。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在南京設立,姚楠與張禮千到南京東方語專執教, 姚楠任校長,張禮千任教務主任。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東方語專併入北京大學,張禮千改任北大東方語文系教授,1954年他不堪批鬥而投湖自盡。姚楠則在上海繼續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培養了不少東方語文翻譯人才和南洋研究的專家,他在前幾年逝世。由於姚楠、張禮千與劉士木等曾在中國以南洋學會的名義推動南洋研究的學術活動,他們所執教的東方語專又併入北京大學,因而南洋學會與北大建立良好關係。
■《南洋學報》聚群英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前的重要理事已經不在新加坡,郁達夫在印尼被日本人殺害,許雲樵毅然負起《南洋學報》的復刊工作,復刊號是在1946年9月出版的《南洋學報》第三卷第一輯,從這一期起,開始刊登英文稿件,第一篇英文稿很有時代性,內容是有關日本時期華僑協會的成立,以及新馬華人被迫向日軍繳交5000萬元奉納金。
  從1940年至1958年 許雲樵前後主編了25期《南洋學報》,許雲樵是南洋學會的大功臣,他一生致力於南洋研究,著譯40餘種及論文200餘篇,被譽爲南洋研究泰斗,他的藏書豐富,目前收藏在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文史資料中心。從第十五卷第一輯(1959)至今,《南洋學報》的編者包括王賡武、黃麟根、鄭子瑜、李廷輝、魏維賢、崔貴強、陳松沾以及陳榮照。從創刊至今一共出版了54卷。
  除了《南洋學報》之外,1971年至1985年間還出版了英文版的《南洋季刊》(Review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以及《東南亞教育學報》(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戰後至今,出版了43本叢書、2本紀念文集、5本個人文集、4本專刊以及6本各類文集。
  過去,南洋學會的前面冠上中國二字,1958年修改章程刪去“中國”,作爲本土的南洋學會,領導人的職銜也從常務理事改爲會長,第一屆會長是黃曼士,接下來是連士升,1970年至今是魏維賢博士(1972-1973年間黃篤修曾擔任不到一年的會長)。
■希望有年輕人接班
  目前,南洋學會的主要負責人多數是退休的文教界人士,他們都希望能爲南洋研究作出貢獻,更希望有接班人把南洋研究的工作持續下去。該會會長魏維賢博士與劉蕙霞博士等表示,今後的會務方針是吸收年輕人入會,一方面維持原有的學術研究的層次,加強出版工作,另一方面,則把研究的範圍普及化及通俗化,研究物件包括宗鄉會館及廟宇。魏博士說,在面向21世紀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年代,學會也必須跟上科技與經濟發展。
  目前,學會共有本地會員63人,海外會員30人,海外會員多數是學者,遍佈全世界。普通會員的年捐20元,永久會員的入會費200元,會員購買學會出版的刊物享有半價優待。

[原載《聯合早報》(27/08/2000) ﹐轉引自全球華社網
http://www.zaobao.com/chinese/region/singapore/pages/singapore_chinese270800.html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
                                                                  新增文章_學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