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史資料全文庫網的悼念文章(http://218.66.169.77/was40/detail?record=1&primarykeyvalue=sid%3D049AB6C0F.00001A2C.52EC&channelid=54651)

      1991年春節,莊爲璣教授欣喜地應邀赴泉州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暨“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討論會。然而,他不幸於2月17日因感冒和過度疲勞引起併發症住進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治療,2月27日轉入廈門大學醫院,終因體弱多病、心力衰竭,經搶救無效而于19時25分溘然逝世、終年82歲。莊爲璣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於3月3日下午1時在廈門殯儀館舉行,二百多個單位和個人敬送了花圈,數百人參加了吊唁儀式,人們帶著崇敬、帶著悲痛來爲著名的考古學家、方志學家莊爲璣教授送行。莊教授乘鶴而去了,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深切地悼念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誨人不倦的良師。
      莊爲璣老師字文山,筆名沃若。1909年10月1日誕生於泉州市裴巷的首飾工人家庭。1929年考入廈門大學,1933年獲廈門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文學士學位,先後執教于廈門大學附中、新加坡華僑中學、集美中學、晉江縣立中學、國立海疆專科學校和協和大學。1946年起在廈門大學歷史系、人類博物館、南洋研究所、人類學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並任華僑大學兼職教授。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莊爲璣教授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和史學研究事業。
      莊老師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了粉筆生涯,在教育園地上辛勤地耕耘了60個春秋。他知識廣博,先後爲歷史系學生開設多門課程,並招收碩士研究生。他不僅認真登臺授課,而且不辭辛苦親自帶領學生進行田野實習,還精心爲學生指導畢業論文。他以豐富博采的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給學生以教益和啓迪。他對學生極端熱忱,只要向他請教,便傾其所知,毫不保留,給學生審閱文稿,盡力寫出書面意見,悉心輔導,幫助提高,使之得益匪淺。莊老師對於後學,總是坦誠相待,積極獎掖,凡有所長,均樂於承認、熱情鼓勵和宣揚。莊老師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桃李遍及海內外,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視他爲一代師表。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他的家庭培養出了6位中囯共產黨黨員,4位高級職稱的教學、科研工作者。1990年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三代教師之家,國家教委授予“優秀教育世家”的光榮稱號。
      莊老師不僅兢兢業業地教了一輩子書,他在學術研究方面,勤奮治學,筆耕不輟,他以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爲軸心,由此輻射而及考古學、方志學、民族學和中外海上交通史、華僑史話諸多領域,成績斐然,共編著《晉江新志》、《古剌桐港》、《泉州地方志論集》、《福建歷史地理》、《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合作)、《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合作)、《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合作)等7部書,編寫《中國考古學通論》、《中國考古學史》、《泉州港考古》、《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講義9種,發表自撰和合撰論文100多篇,著述總字數達400餘萬字。
      1936年,莊老師與鄭德坤、林惠祥教授一起發掘了泉州唐墓,並發表《泉州唐初古墓發掘始末記》。這次發掘,首開我國南方應用近代考古發掘方法之風氣。自後,他在對泉州地區所做的廣泛而又細緻的考古調查中,發現和發掘出泉州車橋頭《重修來遠驛碑記》、申街亭宋代造船遺跡、後渚祭祀海神石塔群、泉州東門外和津頭埔元代外國人墓區等一批重要中外交通史跡,搜集了永春《蒲氏族譜》、泉州《清源留氏族譜》、白崎郭氏《海底簿》等大量的地方譜牒和文獻資料。他不僅陸續發表了《福建泉州中山公園發現宋代遺址》、《宋元明泉州港的中外交通史跡》等多篇考古調查、發掘報告,同時在古城址、古窯址和外來宗教史跡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考證等研究。《福建南安出土的外國銀幣的幾個問題》、《泉州歷代城址的探索》、《德化白瓷的窯口與港口問題》、《泉州清淨寺的歷史問題》、《泉州印度教史跡及其宗教藝術》、《泉州摩尼教史跡初探》、《泉州猶太教史跡試探》等文,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被認爲是“我國三十年來隋唐以後古船資料中最重要的發現”的泉州灣後渚港宋代海船的發現以及所撰寫的《泉州宋船結構的歷史分析》、《泉州宋船香料與蒲家香業》、《泉州宋船木牌木簽考釋》、《泉州宋船爲蒲家私船考》等數篇研究論文,是莊教授對考古學的一大貢獻。
      莊老師的重要學術成就,還在於方志學方面。早在1935年,他發表《方志改革芻議》、《泉州方志之綜合研究》,爾後又撰寫了《建議編修地方誌》等文,提出揚棄舊方志傳統體例,力倡革新,並且在編修《晉江新志》時,付諸實踐,採用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互爲經緯的體例,削去了舊志中帶封建綱常倫理意識的封蔭、烈女等傳統門類,增入反映地方特點和時代氣息的華僑志等類目和內容,編寫出“解放後第一部私人編寫的縣志”,既體現了體例上的進步,也起到了方志的“存史”作用,爲學術界所普遍推崇。
      莊老師知識淵博,治學範圍廣泛,著述豐富,卓有建樹。近十年來,他發表《楚越兩族並非同源》、《銅鼓起源于荊楚民族》等多篇論文,在有關民族史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他還撰寫了《鄭和寶船尺度的探索》、《鄭和史事三考》等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文章近10篇,對鄭和的家世、宗教信仰、逝世地點、下西洋的年月、寶船尺度等作了精闢的考辨。1984年出版的《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彙集70餘部族譜中涉及閩台關係的資料,爲閩台關係,尤其是福建移民臺灣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第一手資料。1985年出版的《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建卷》,注重族譜資料的利用,“爲華僑、華人史研究方法開拓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新動向”,被譽爲是“以族譜資料來研究華僑移民史的先驅者”。1988年出版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通過翔實、生動的史實,全面論述了泉州港興起、發展、興盛和衰落的歷史,把泉州港史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1989年出版的《古剌桐港》一書,總結40多年的研究成果,對泉州文物古迹作了系統論證,是泉州港考古的力作,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目前,總匯莊老師畢生學術成就的論文選集《海上集》,亦即將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
      從大學時代起,莊老師60多年如一日,執著追求,鍥而不捨,不斷更新知識,擴大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以學術上的建樹和威望,先後被推選爲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泉州歷史研究會副會長,並應聘爲中國航海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名學會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以及福建、廈門、泉州等許多省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顧問。這是莊爲璣老師贏得的榮譽,也是其故鄉泉州人民和母校廈門大學的光榮。
      莊老師一生儉樸,從不追求物質享受,甘坐冷板凳,一心撲在事業上,甚至在糖尿病纏身的古稀之年,還孜孜不倦地挑燈伏案,注心著述。他襟懷坦蕩,寬厚待人,以人爲善,不計較個人得失,遇到困難,從不向組織伸手,而總想到爲國家、爲人民多做奉獻。在他彌留之際,還不忘留下遺囑,把自己珍藏的二千多冊圖書捐贈給母校廈門大學圖書館。莊老師走了,依然是兩袖清風,一位何等廉潔的教授!莊老師的高風亮節及其治學精神和在學術上的貢獻,正如廈門大學常務副校長鄭學檬教授在《海上集‧序》中給予高度評價的“其淵博的知識,令人有仰之彌高之感,其刻苦的治學精神,令人有望塵莫及之歎”,是一位“一生勤苦治學,一生兩袖清風的‘泉州學’的奠基者”。
      莊老師離開我們而去了,但他一生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鍥而不捨的忘我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莊為璣老師生平大略    

      莊爲璣(1909~1991年),字文山,筆名沃若,泉州西街裴巷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生,原姓黃,幼年過繼給大舅父莊篤亭,故改姓莊。
      13歲考進泉州培元中學後,在《兒童世界》發表第一篇小說。18歲畢業後,在培元中學、西隅學校任教。
      民國18年(1929年),莊爲璣考進厦門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畢業時獲史學系文學士學位,到厦門大學附設中學任教。課餘時,選定泉州地方史作爲研究方向。民國24年,他在《厦門大學學報》發表《中國方志改革芻議》論文,提出“革新舊志,方志入史”的新見解。次年,又發表《泉州方志考》,提出重修新志的原則與方法。
      同年4月,莊爲璣和吳文良發現泉州中山公園(今體育場)的唐貞觀墓群,因而參加由鄭德坤、林惠祥主持的考古發掘。秋,他轉赴新加坡華僑中學任教,一年後回到集美中學任教。
      民國27年秋,莊爲璣隨集美中學內遷安溪,在後安村發現一座唐初古墓,墓磚上印有“武呂”銘文。他報請批准發掘,後發表《安溪唐墓的發掘與研究》,得到史學界的重視,旋晉升爲講師。
      民國30年,莊爲璣受邀來泉州晉江縣中(今泉州一中)擔任教務主任。民國33年秋,應聘出任縣教育科長。此時,他重新校訂乾隆版《晉江縣志》。是年秋天,他辭去縣教育科長之職,往仙游縣海疆學校擔任講師,將校訂十分之九的《晉江縣志》交付晉江縣文獻委員會鉛印出版。
      民國35年,莊爲璣回厦門大學任教。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編纂成6卷60萬言的《晉江新志》。民國37年,鉛印出版第一册10多萬字。解放後,莊爲璣三修《晉江新志》,著名方志學家朱士嘉教授譽之爲“解放後第一部私人編寫的縣志”。
      1956年,莊爲璣在泉州後渚港發現5座小石塔,內藏元代白瓷佛像,塔碑刻有“至元癸未仲夏……後山楊山澤”。經查證,這與《元史》記載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爲進攻爪哇召集各地戰船雲集後渚港有關。
      1973年,莊爲璣應邀參加修訂泉州海交館陳列大綱。8月18日,陪同晉江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張立到後渚港考察海交史跡,尋訪古碼頭。經當地搬運老工人提供綫索,發現一條沉埋在海灘中的古代木船。次年夏,由厦門大學歷史系、福建省博物館和晉江地區的考古人員聯合進行發掘,莊爲璣積極參加。一艘殘長24.20米、寬9.15米的宋代遠洋貨船終于出土,震動世界考古界,極大地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這是研究宋代航海史非常重要的實物。
      莊爲璣一生的學術研究成果累累,著述頗豐,除《晉江新志》外,還有《古刺桐港》、《泉州地方志論集》、《福建歷史地理》、《厦門史跡》、《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一泉州》等專著,發表論文100多篇,著述總字數達400多萬字。
      由于在學術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和貢獻,莊爲璣被推選爲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泉州歷史研究會副會長,並受聘爲中國航海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名學會、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以及福建、厦門、泉州等省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顧問。
      1991年春節,莊爲璣不顧年邁體衰,應邀來泉州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討論會,由于感受風寒引起併發症,于2月病逝,享年83歲。彌留之際,遺囑把一生所珍藏的2000多册圖書分別捐贈給厦門大學圖書館和泉州市檔案局。

 

(原載于:《鯉城區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引自中國泉州學研究網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JCCQ_5ErEkJ:www.qzwb.com/qzx/content/2006-08/16/content_2179298.htm+%E8%8E%8A%E7%82%BA%E7%92%A3&cd=5&hl=zh-TW&ct=clnk&gl=hk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
                                                                  新增文章_學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