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內
  《安南紀遊》,“(華封)又數日,達軒內。軒內者,去其國都只百十里,凡四方洋船販其國,悉泊焉”。在今越南的東北部,或指海防(Hai Phong)市一帶。

宣化
  《安南棄守》,“(永樂五年)六月,改……宣光州為宣化州”,“宣化州領曠、當道、文安、平原、底江、收場、大蠻、楊、乞(乙)九縣”。詳宣光條。另見《交阯總志》卷一、二;《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一四;《安南傳》卷二;《南詔史》卷下;《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九;《安南圖說》;《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雄略》卷一;《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東西洋考》卷一;《武備志》卷二三八;《馭交記》卷四;《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一五四、三二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續通考》卷二三九;《清通考》卷二九六;《嘉慶志》卷五五三;《清續通考》卷三三三。

宣光
  《安南棄守》,“(永樂五年)六月,改……宣光州為宣化州”。宣光州、宣化州在元時稱宣化江路,後來又稱宣光承政司,我國史籍作明光承政司,另尚有宣光道、宣光府、宣光省、宣化府等稱。其地在今越南北部,轄境大致為河宣(Ha Tuyen)省一帶。另見《交阯總志》卷三;《平交錄》;《越嶠書》卷一二、一三;《南詔史》卷下;《安南圖說》;《明續通考》卷二三五;《武備志》卷二二三;《馭交記》卷一0;《利病書》卷一一八;《清通考》卷二九六;《清續通考》卷三二四、三三三、三三五;《清史稿》卷二二、二三、七三、一三七、四一三、四一九、四五六、四五九、四六三、五二七。

宣江
  《交阯總志》卷一,“宣江,在宣江州,上接宣化州,下通白鶴江”。《安南棄守本末》,“賊恃偽東西都及宣江、洮江、沲江、富良江以為固”,“(永樂五年)六月,定交阯所隸州縣。……以洮江、宣江、沲江三州隸三江府”。宣江州在今越南北部,約當永富(Vinh Phu)省西北部和河宣(Ha Tuyen)省南部一帶。作為河名的宣江,指明江(Clear R.)和錦(Gam)江合流後由宣光(Tuyen Quang)匯入紅河的一段。參宣光江條。另見《交阯總志》卷一;《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平交錄》;《越嶠書》卷一、六、一0;《安南傳》卷一;《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鴻猷錄》卷九;《明四夷考》卷上;《殊域錄》卷五;《荒徼考》;《明續通考》卷二三五;《四夷考》卷一;《咸賓錄》卷六;《安南圖志》;《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一;《武備志》卷二三八;《馭交記》卷四;《利病書》卷一一八;《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明史》卷一五四;《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宣化江
  《安南志略》卷一,“宣化江路〔接特磨道〕”。宣化江為河名,又為地區名,詳宣光江、宣光條。另見《元史》卷六三;《寰宇通志》卷一一八;《明一統志》卷九0;《越嶠書》卷一;《圖書編》卷五九;《明續通考》卷二三五;《東西洋考》卷一;《清一統志》卷四二二;《嘉慶志》卷五五三。

宣光江
  又作宣化江。《安南志略》卷一,“三帶江〔歸化江水自雲南,宣光江水自特磨道,沱水(自)撞龍,因名焉〕”。《越嶠書》卷一,“宣光江:在宣化府曠縣。源自雲南教化長官司,入境七百餘里以達宣化江。永樂初,沐晟自雲南引兵駐此”。《安南圖說》,“富良江:其上流即為洮水,北為宣光江,南為沱江,所謂三江者也”。宣光江在越南北部的河宣省,指明江(Clear R.)與錦(Gam)江匯合流經宣光(Tuyen Quang)的一段。另見《交阯總志》卷一-一三;《明一統志》卷九0;《平交錄》;《越嶠書》卷一、六、一0;《廣輿圖》卷二;《荒徼考》;《圖書編》卷五九;《四夷考》卷一;《四夷雄略》卷一;《安南圖志》;《四夷廣記》;《武備志》卷二二三、二三八;《讀史記》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清通考》卷二九六。

薛盧都
       《御覽》卷七八八多摩國,“《唐書》曰:……從其國經薛盧都、思訶盧、林邑等國,達於交州”。詳薩盧都條。另見《寰宇記》卷一七七。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