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節澗
      《元史》卷二一0,“(八節澗)上接杜馬班王府,下通蒲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爭之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北部泗水(Surabaya)附近,或謂即布蘭塔斯(Brantas)河支流馬斯(Mas)河右岸近海處的Pachekan譯音;或謂在泗水南面的Bakachak河口。另見《元史》卷一六二;《明一統志》卷九0;《殊域錄》卷八;《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咸賓錄》卷六;《四夷廣記》;《裔乘》卷二;《東西洋考》卷四;《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讀史紀》卷一一二;《續通典》卷一四八;《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志》卷六三八;《嘉慶志》卷五六0。

八百甸
      《古今圖》。即八百大甸的簡稱。詳該條。

八吉打
      《元史》卷六三西北地附錄。又作八哈塔。即今伊拉克巴格達(Bagdad, Baghdad)。另見《明續通考》卷二三七。

八芝蘭
      《海島逸志》卷一,“北膠浪為吧國東南之區,……華人息居其中,俗呼為八芝蘭(街衢)”。為馬來語Pĕchinan的譯音。指華人區。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Jakarta)、北加浪岸(Pekalongan)等地均有。另見《吧城紀》。

八羅孛
      《元史》卷一三一亦黑迷失傳。印度西部的沿海古國,在今印度西岸馬拉巴爾(Malabar)一帶。

八哈塔
      《元史》卷三憲宗紀。即八吉打,詳該條。

八思尼
      《航海圖》圖二一。即今巴基斯坦西部沿海的帕斯尼(Pasni)。

八剌剌
      《元史》卷一三一,“(至元二十九年)軍次占城,先遣郝成、劉淵諭降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魯不都、八剌剌諸小國”。或謂即Perlak的訛譯,蘇門答剌古國名,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北,今稱佩雷拉克(Peureulak),參巴祿頭條

八都馬
      《島夷志略》八都馬,“鬧市廣陽,山茂田少,民力齊,常足食”。一般認為指今緬甸薩爾溫江入海處的莫塔馬(Maktama)一帶,該地又稱馬達班(Martaban)。或訛作八都剌。另見《航海圖》圖一八。

八都剌
      《島夷志略》蘇祿,“貿易之貨用……八都剌布”。一說為八都馬之訛,參該條。另見《圖書編》卷六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裔乘》卷五。

八家塔
      《明史》卷四六,《殊域錄》卷九誤作八蒙塔。在今緬甸,今地不詳。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