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
  又作三江城盎畫。《南詔野史》卷下緬人,“緬甸國流入者,有老緬、阿瓦、猛別、雍會、普幹、擺古、得楞子等類”。《利病書》卷一一0云“緬甸軍民宣慰使司:蠻名阿瓦”。《明史》卷一二0載,“阿瓦者,緬酋所居城也”。即今緬甸中部的阿瓦(Ava)。十四至十六世紀,撣族曾於此立國,後來的東吁王朝、雍籍牙王朝也都曾以此為都城,故我國明、清史籍往往用其名來稱呼緬甸。另見《殊域錄》卷九;《四夷館考》卷下;《西南夷記》;《緬略》;《利病書》卷一0七、一一一、一一二;《讀史紀》卷一一九;《四譯館考》卷六;《明史》卷四六、三0五、三一五;《內府圖》;《清貢圖》卷一、七;《征緬日記》;《緬甸瑣記》;《征緬紀聞》;《清一統志》卷三八九;《清通典》卷九八;《清通志》卷二七;《清通考》卷二九六;《征緬紀略》;《緬事述略》;《滇繫》卷九、一0;《嘉慶志》卷四九八、五五六;《清續通考》卷三三三;《清史稿》卷七四、二二四、二四八、三0一、三一三、三二七、三三四、四八九、五二八。

阿文
  《廣輿圖》卷二。或謂即阿曼灣內的阿曼(Oman),粵語文發音從m-。另見《華夷記》;《讀史圖》卷四。

阿丹
  《瀛涯勝覽》阿丹國。即今南也門的首府亞丁(Aden)。另見《異域志》卷下;《星槎》後集;《番國志》;《航海圖》圖二0;《朝貢錄》卷下;《明四夷考》卷下;《殊域錄》卷八;《皇輿考》卷一二;《四夷廣記》;《裔乘》卷七;《咸賓錄》卷四;《廣輿圖》卷二;《明續通考》卷二三六﹔《三才地理》卷一三;《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圖書編》卷五九;《順風》古里往阿丹條;《本草》卷四九;《華夷記》卷四;《鴻猷錄》卷六;《武備志》卷二三六;《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讀史圖》卷四;《譯史》卷二;《外國詞》;《明史》卷二二六;《續通典》卷一四九。

阿汝
  《海島逸志》卷三。或指印度尼西亞東南群島中的阿魯(Aru)群島。

阿齊
  《順風》磨六甲往阿齊條,“(急水灣頭)辛酉五更取蘇門噠喇為妙”,該書又云,“(渤住速山)單午二十更取阿齊,蘇文噠喇是也”。《海島逸志》卷六載,“紅毛丹……有曰阿齊者。阿齊,地名,在吉礁之右,因其種產阿齊,故名”。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Aceh),但其含義有廣有狹,廣義或泛指今亞齊特區一帶。而作為港名的阿齊,如《順風》所載,指的乃舊藉中的蘇門答剌港口,即今洛克肖馬韋(Lhokseumawe)或其附近,後來逐漸指今之班達亞齊(Banda Aceh)。另見《吧城紀》。

阿沒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大食。或謂即阿模里,即今伊朗北境裏海南的阿莫爾(Amol);或謂即阿蠻國、亞梅國,即今之亞美尼亞(Armenia);或謂一作河沒,即今伊朗的哈馬丹(Hamadan),基督教《聖經》中作 Ahmeta。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