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Roma)原為意大利(Italy)古代的一個城邦,後發展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整個地中海地區之大國。漢代中國與歐洲之間的交通,同羅馬及羅馬帝國(前30一公元476)有著密切之關係。中國人最早知道羅馬國家是在西漢張騫通西域之時,但明確記載中國同羅馬帝國間有正式使節往來的,則應在東漢後期。
    
《史記.大宛列傳》根據張騫的見聞,曾載安息 「北有奄蔡、黎軒」。《漢書.西域傳》則云烏弋山離 「西與犁、條支接」。史、漢二書均提到安息遣使訪華時,曾以大鳥卵及黎軒(或犁)善眩人獻於漢。《後漢書.西域傳》則曰「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通常認為大秦指羅馬帝國或其東部行省,至公元395年帝國分裂為東西二部後,則專指東羅馬帝國或其部分屬地。而黎軒、犁、犁鞬等,據《魏略.西戎傳》及《後漢書.西域傳》應指羅馬的東部行省,該名係Alexandetta之省譯,位安條克(Antiochia)北面,今稱伊斯肯德侖Iskenderun)。有的認為指埃及尼羅河(Nile R.)河口的亞歷山大城。當然,《史記》、《漢書》等初載黎軒等之方位確有問題,但地理知識是逐漸增長、發展的,故 《魏略.西戎傳》最先提出「大秦國一號黎靬」,並糾《漢書.西域傳》之訛:「前世謬以為條支在大秦西,今其實在東」。

武帝時雖已知羅馬國家,但當時是否與之通使,尚無明確記載。《史記.大宛列傳》載及張騫通西域後,武帝 「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支、身毒國」,《漢書》卷六一《張騫傳》之文大同,而黎軒作 「犛靬」。不過到底使者何人、何時前往、行程如何,均無詳記。東漢郭憲之《別國洞冥記》有云,「元封三年(前108年),大秦國貢花蹄牛……」,其可靠性究係如何,姑且存疑。

及至東漢,中國關於羅馬帝國之瞭解進了一步,兩國之間也出現了正式之交往。《後漢書.西域傳》載,「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

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班超之派出使大秦國,結果行抵條支、臨近西海,為安息人所阻而罷。同時,羅馬帝國也希望克服安息之阻隔,同中國直接通交,終於取得成功。「(大秦)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綵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後漢書.西域傳》)。桓帝延熹九年為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即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敦尼(Marcus Aureliu Antoninus,161一180),一般認為羅馬使者來華之路線當由海路經馬六甲(Malacca)海峽而抵今越南之中南部。這是漢朝與羅馬東西兩大帝國之間第一次通使的明確記載。

也有的據《後漢書》的其他記載,認為中國與歐洲國家之正式通交尚可推前半個多世紀。該書《西域傳》載:「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復擊破焉耆,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九年,班超遣使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同書卷四和帝本紀則明載永元十二年(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或謂蒙奇指馬其頓(Macedonia),兜勒指色雷斯(Thrace)。唯 《後漢書》所云之 「始乃一通」,指的是同羅馬帝國官方的正式交往,而馬其頓等地不過為其屬地,況蒙奇、兜勒之今地猶待考證,故未可過早地下定結論。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三章  兩漢同南亞、西亞及歐、非國家之關係